历史地理知识|临西是哪个省市的


临西在什么地方 宋代 , 临清县辖6乡 。
元代至清代 , 设会通、敬礼、彰信、明德4乡 。
民国初期 , 临清县划分为城区、会通、公务、卫生、友助、彰信、尚德、敬礼、中和、清江10区 。
民国十九年(1930年) , 划区编村 , 改为第一至第十区名称 。 以卫运河为界 , 以东为一至四区 , 以西为五至九区 , 十区孤悬威县境内 。 五至九区与今临西县境同 , 奠定了后来临西县区划基础 。
民国二十八年(1939年)2月3日 , 日军第三次袭占临清城 , 临清县抗日民主政权将临清县卫运河以西区域(今临西县境)划分5个区 。 民国二十九年(1940年)7月 , 临清县抗日民主政府又将以上5个区调整为8个区 。
民国三十一年(1942年)10月 , 原临清县五、六、八区划归宏毅县 , 在剩有的七、九、十、十一、十二5个区的基础上增设新八区 。
民国三十四年(1945年)11月2日 , 根据冀南行署决定 , 撤销宏毅县 , 所辖均归原属 。 是年 , 临清县设9个区 , 其中卫运河西设6个区:五区(大十二里)、六区(吕寨)、七区(王铎寺)、八区(下堡寺)、九区(仓上)、十区(台庄) 。
民国三十五年(1946年)3月 , 撤销地处卫运河的卫东县 , 恢复原临清县 , 时辖9个区 。
1950年6月 , 临清县改建为5个区 , 今临西县本域3个区共辖43个乡 。 1953年10月 , 境内增设第六区(吕寨) , 辖13个乡 。
1955年10月 , 取消原数字序号命名 , 改用区驻地命名 。 境内三、四、五、六区 , 依次改称老官寨、下堡寺、尖冢、吕寨区 。
1958年3月 , 撤区并乡 , 将区辖的122个小乡合并为25个乡 , 其中本域设11乡;同年9月6日 , 撤乡建社 , 本域有6处公社 。 次年1月 , 人民公社取消原称改用驻地命名 。
1958年 , 本域有154个大队 。 1959年 , 增设1个大队 。 1960年 , 调整为137个大队 。 1961年 , 调整为262个大队 。 1962年 , 调整为293个大队 。 1963年 , 增设1个大队 。 1964年 , 又增设3个大队 。
1962年12月 , 恢复区制 , 域内有5个区、29个小公社 。
1964年12月 , 根据国务院以卫运河和四女寺减河为冀鲁两省省界的指示 , 将临清县卫运河以西的下堡寺、童村、吕寨、老官寨5个区(包括原属下不为例9个处公社)和城关区的南、北大队 , 米市、临卫街由山东省划归河北省管辖 。
1966年7月 , 撤区并社 , 撤销原5个行政区 , 将原来的29处公社和城关镇调整为14个公社和1个镇 。 即老官寨、枣元、水波、吕寨、姚楼、下堡寺、摇鞍镇、白地、尖庄、樊村、童村、大刘庄、黎博寨、单屯公社和城关镇 。 下辖296个生产大队 。
1968年原公社建置未变 , 生产大队由原来的296个调整为293个 。
1980年底 , 老官寨公社的郑湾由胡小庄大队析出 。 独自成立大队 。
1981年 , 樊村公社的徐屯设立行政村级建置 , 时全县共295个大队 。
1981年12月7日 , 城关镇人民公社改名为先锋桥镇人民公社 。
1982年 , 先锋桥镇公社改称先锋桥镇人民政府 , 枣园公社更名为东枣园公社 。
1984年5月1日 , 全县实行政、社分开 , 社改建为乡、镇 。 原公社下辖的大队改称村民委员会.隶属于乡、镇 。 时全县设2镇13乡 。 2镇即城关、先锋桥镇 , 13乡即东枣园、水波、老官寨、吕寨、姚楼、下堡寺、摇鞍镇、白地、尖冢、樊村、大刘庄、黎博寨、单屯乡 。 其驻地、辖域无变动 。
1984年8月 , 河北省批准童村公社改称临西镇(未启用) , 按习惯称城关镇 。
1985年5月25日 , 改下堡寺、尖冢乡为镇 。
1989年4月1日 , 城关镇更名临西镇 , 先锋桥镇更名河西镇 。

推荐阅读